在贛江新區工作現場,盡管張樂明用手遮擋炙熱的陽光,但汗水還是止不住從他黑紅的皮膚滑到他的脖頸處,他拿著征遷現場地圖一邊比對標記,一邊和身邊的同事認真交流,用他的話講這叫“帶圖作戰”。
安心、放心、舒心
盡心盡力才管用
“為了更好地建設新區,大多數征遷對象是支持我們的工作,對于個別不理解的對象,我們一定要把政策利好仔仔細細地分析給他們聽,努力讓他們支持、配合新區的征遷工作......”在征遷工作調度會上,張樂明正和他的組員們探討下一步的征遷工作。
張樂明是一位有著多年工作經驗的基層干部,自新區開展征遷工作以來,他用扎實細致的工作作風、熱情誠懇的服務態度,扭轉了不少群眾的態度,為新區征遷工作的推進贏得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保障。
“征遷工作是順應新區發展、滿足群眾期待、造福百姓的‘實事美事’,對基層干部態度和能力的考驗尤為明顯,盡心盡力才管用。”2020年12月,張樂明擔任新區科創城征遷工作副總指揮,負責新區的征遷工作,身份上由“戰斗員”轉變為“指揮員”,但到征遷現場實地轉一轉,去征遷對象家中看一看,已經成為張樂明每天的“必修課”。走上征遷一線,看看工作中還存在哪些問題,到對象戶家中去聽聽群眾還有哪些訴求,張樂明堅持情況掌握在一線、協調指揮在一線、問題解決在一線,把得到的結果轉化成今后開展征遷工作的寶貴經驗。
“特別能吃苦,特別能戰斗,特別能奉獻。”一起共事的同事評價他總是豎起大拇指。面對征遷工作難度大、時間緊、任務重,群眾利益訴求又多樣化的情況,張樂明提出將征遷范圍劃分為了幾個區域,帶領干部掛點包干,提高工作效率,他自己則帶頭承包面積最大、事情最繁瑣的區域,白天的時間都用來接待群眾咨詢、聽取群眾意見和上門做宣傳動員工作上,夜深人靜的時候,他又開始在筆記本上記錄每家每戶家庭狀態和思想動態,幫群眾把經濟賬算清楚,把問題理清楚。
“我們遇到問題都來咨詢張部長,我們聽他的,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,能賠償就賠償,沒有就沒有,得到了他的回復,我們才能放心。”征遷對象余先生告訴記者。在張樂明等一批干部的努力下,新區征遷工作開展的高效有序,短短的一個星期內,就有100多戶征遷對象先后簽下征遷協議書。
真誠、真情、真心
把工作做到心坎里去
將心比心,其實就是把群眾工作做好的秘訣。征遷不是簡單征個房子,還需要解決群眾的后顧之憂,涉及群眾切身的利益,合理的訴求如果無法被滿足,說破天老百姓也不干。
“身體好點了沒?要多注意休息。”“征遷中有不滿意的地方提出來,我給你‘出頭’解決。”這天張樂明提著水果、牛奶來到征遷對象家中看望。
原來,在征遷工作開展之初,這戶征遷對象因為是村里的“外姓戶”,擔心“外來人”的身份會讓他在征遷補償過程中得不到公平的對待,征遷工作組多次上門做工作被碰“硬釘子”。
經過多方打探,張樂明了解到他的妻子還臥病在床,家庭條件相當困難,張樂明立即聯系當地村干部,看是否能安排一個公益性崗位給他的妻子,幫助改善他的家庭現狀,并向征遷對象鄭重承諾會全程負責他家的征遷工作,保證“該得到的補償一分不少,該享受的政策一個不落”。當天,征遷對象放心地簽下征遷合約。等到搬家那天,張樂明的身影又出現在征遷對象家中,他聯系好了三輪車,帶著干部們幫助征遷對象把家里的家具和物品一件一件抬上車,轉移到安置點。
“群眾利益無小事,面對群眾訴求,不管大小,都應該認真對待,承諾為群眾解決的,就要及時解決。”張樂明說,除了要按規矩辦事、吃透規章制度、注意工作方法,還要設身處地,感同身受、理解包容為群眾考慮,扎扎實實地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里去。
如今
贛江新區的建設發展如火如荼地進行
一幅產城融合生態宜居的現代新區畫卷
正徐徐展開
正是背后有一批
像張樂明一樣的干部默默付出
用“真誠、真情、真心”
換取群眾理解支持
為新區建設發展“加速度”持續發力
為新區建設發展的宏偉藍圖添色增彩
(來源:贛江發布)
贛州城投
贛州土地置業
贛州建工集團
民晟實業公司
紀檢舉報平臺
在贛江新區工作現場,盡管張樂明用手遮擋炙熱的陽光,但汗水還是止不住從他黑紅的皮膚滑到他的脖頸處,他拿著征遷現場地圖一邊比對標記,一邊和身邊的同事認真交流,用他的話講這叫“帶圖作戰”。
安心、放心、舒心
盡心盡力才管用
“為了更好地建設新區,大多數征遷對象是支持我們的工作,對于個別不理解的對象,我們一定要把政策利好仔仔細細地分析給他們聽,努力讓他們支持、配合新區的征遷工作......”在征遷工作調度會上,張樂明正和他的組員們探討下一步的征遷工作。
張樂明是一位有著多年工作經驗的基層干部,自新區開展征遷工作以來,他用扎實細致的工作作風、熱情誠懇的服務態度,扭轉了不少群眾的態度,為新區征遷工作的推進贏得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保障。
“征遷工作是順應新區發展、滿足群眾期待、造福百姓的‘實事美事’,對基層干部態度和能力的考驗尤為明顯,盡心盡力才管用。”2020年12月,張樂明擔任新區科創城征遷工作副總指揮,負責新區的征遷工作,身份上由“戰斗員”轉變為“指揮員”,但到征遷現場實地轉一轉,去征遷對象家中看一看,已經成為張樂明每天的“必修課”。走上征遷一線,看看工作中還存在哪些問題,到對象戶家中去聽聽群眾還有哪些訴求,張樂明堅持情況掌握在一線、協調指揮在一線、問題解決在一線,把得到的結果轉化成今后開展征遷工作的寶貴經驗。
“特別能吃苦,特別能戰斗,特別能奉獻。”一起共事的同事評價他總是豎起大拇指。面對征遷工作難度大、時間緊、任務重,群眾利益訴求又多樣化的情況,張樂明提出將征遷范圍劃分為了幾個區域,帶領干部掛點包干,提高工作效率,他自己則帶頭承包面積最大、事情最繁瑣的區域,白天的時間都用來接待群眾咨詢、聽取群眾意見和上門做宣傳動員工作上,夜深人靜的時候,他又開始在筆記本上記錄每家每戶家庭狀態和思想動態,幫群眾把經濟賬算清楚,把問題理清楚。
“我們遇到問題都來咨詢張部長,我們聽他的,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,能賠償就賠償,沒有就沒有,得到了他的回復,我們才能放心。”征遷對象余先生告訴記者。在張樂明等一批干部的努力下,新區征遷工作開展的高效有序,短短的一個星期內,就有100多戶征遷對象先后簽下征遷協議書。
真誠、真情、真心
把工作做到心坎里去
將心比心,其實就是把群眾工作做好的秘訣。征遷不是簡單征個房子,還需要解決群眾的后顧之憂,涉及群眾切身的利益,合理的訴求如果無法被滿足,說破天老百姓也不干。
“身體好點了沒?要多注意休息。”“征遷中有不滿意的地方提出來,我給你‘出頭’解決。”這天張樂明提著水果、牛奶來到征遷對象家中看望。
原來,在征遷工作開展之初,這戶征遷對象因為是村里的“外姓戶”,擔心“外來人”的身份會讓他在征遷補償過程中得不到公平的對待,征遷工作組多次上門做工作被碰“硬釘子”。
經過多方打探,張樂明了解到他的妻子還臥病在床,家庭條件相當困難,張樂明立即聯系當地村干部,看是否能安排一個公益性崗位給他的妻子,幫助改善他的家庭現狀,并向征遷對象鄭重承諾會全程負責他家的征遷工作,保證“該得到的補償一分不少,該享受的政策一個不落”。當天,征遷對象放心地簽下征遷合約。等到搬家那天,張樂明的身影又出現在征遷對象家中,他聯系好了三輪車,帶著干部們幫助征遷對象把家里的家具和物品一件一件抬上車,轉移到安置點。
“群眾利益無小事,面對群眾訴求,不管大小,都應該認真對待,承諾為群眾解決的,就要及時解決。”張樂明說,除了要按規矩辦事、吃透規章制度、注意工作方法,還要設身處地,感同身受、理解包容為群眾考慮,扎扎實實地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里去。
如今
贛江新區的建設發展如火如荼地進行
一幅產城融合生態宜居的現代新區畫卷
正徐徐展開
正是背后有一批
像張樂明一樣的干部默默付出
用“真誠、真情、真心”
換取群眾理解支持
為新區建設發展“加速度”持續發力
為新區建設發展的宏偉藍圖添色增彩
(來源:贛江發布)